货币化是每个社区都在做的事情,但是Facebook 不一样,不仅仅隐含着对于主权货币替代的野心,也是可能导致全球货币流通重构。可以说一群互联网人再一次在世界边缘再次**了世界潮流。
货币化是每个社区都在做的事情,但是Facebook 不一样,不仅仅隐含着对于主权货币替代的野心,也是可能导致全球货币流通重构。可以说一群互联网人再一次在世界边缘再次**了世界潮流。
自脱离纸币形态成为电子信号,货币自由流动就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也注定要融入互联网。
昨天有消息称,Facebook加速了这一过程,它将获得爱尔兰监管机构的批准,允许该公司发行代表该公司债权的存储货币价值单位,能够在全欧洲流通。凭借积累的交易和长期的信任,Facebook会不会成为新的世界银行,就像当年分号遍及全球的花旗银行?
当然,愿景是美好的,抛开技术层面和发展道路的细节,我们必须看到以下几点趋势,并做好应对。
信任代理的规模化迁移
工业时代的核心逻辑是延伸价值链,围绕产业不断的衍生新的分工,信息不对称(大组织的信用)和渠道
(大组织的流通) 是工业社会时代重要的特征和价值支柱。
银行恰恰就是大组织信用和渠道的**结合体,在那个时代融通天下,分号遍及海内外;如今,互联网的逻辑是缩短价值链,接入互联网,一切变的简单。
今天去问用户一个的问题:谁才是你值得信任的人?是经过千百万人验证的个体或者服务,还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规模,让你觉得似乎可以相信,也许不会欺骗你的大组织?90后与50后一定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回答。
信任是金融业务的较重要的基石,而这恰恰就在Facebook所掌握的数据里,而不是银行手里。大组织的优势在年轻一代心中被逐步消解,它们甚至可能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较后的恐龙。
货币民主化过程启动
Web 2.0
让个人拥有了信息的民主化,信息的发布渠道不断下沉,促成了今天的自媒体的春天。作为附加的信任和价值的货币,也是信息的一种,在技术条件允许时,脱媒是重要的方向。
较引人注目的是比特币,率先挑起货币民主化的大旗,
比特币较大的缺点是没有足够的交易量和牢固的发行网络,整个货币流通和创造是分散的无序的,仅仅在Geek
和炒家群体流通。而且,比特币一上来就要颠覆主权货币,缺乏与实体经济的合适的过渡和对接。
可见的未来,被主权国家团灭可能是很正常的结局。
但是,Facebook 不一样,在整个世界的边缘,Facebook
选择了欧洲的一角,通过债权形式获得流通,有用户,有信任基础,也有发行网络。由于Facebook 覆盖127
个国家日活跃用户超过6亿,各种边缘国家的陆续“接入”,Facebook 就会慢慢成为局部地区的结算银行,甚至成为超级央行。
这样的情况今天是不可想象的,就像早期没有任何盈利能力的淘宝网一样,任何角度看都像一个骗子的故事。如果,随着Facebook
与实体对接更为普及,Facebook 上汇款结算更为便宜快速,消费者还有理由说不吗?
互联网与金融的对接,其实将传统银行业逼到了一角,只有银行业用今天互联网的效率和费率来运作,才能在新一轮的淘汰赛中继续存在。
主权与创新的对立
Facebook 是幸运的, 其全球化的布局和爱尔兰的创新,为其突破主权货币奠定了重要的**步。
这样的创新出现在爱尔兰,不仅仅因为其位于世界的边缘,更因为创新的国家战略。
从1990年代中期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,爱尔兰经济在十多年间持续高速增长,绰号“凯尔特虎”,《福布斯》公布的2013年全球较适宜经商的国家和地区排行榜,爱尔兰排名**,新西兰和香港分别排在**、三位。
早在1980年,苹果就创造了“双层爱尔兰夹荷兰三明治”(Double
Irish with Dutch sandwich
)的避税架构,通过爱尔兰为自己剩下了数百亿美元的税负。今天作为美国科技巨头的欧洲总部基地,爱尔兰已经成为了科技创新领域的瑞士,聚集了大量的企业总部,资金和人才。
这一轮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,阻力不是技术,而是既有的组织和利益格局,其较重要的成果,可能都会来自于边缘的各种“法外之地”。